top of page
搜尋
  • 作家相片Baiyan Global Consulting

戰勝冒名頂替症候群:自我覺察與接納

已更新:2021年2月19日


本文摘錄自B Consulting創辦人夏瑄澧 在2020 Google Taiwan Women Month的演講內容。


演講主題:


擁抱失敗和多元,對抗冒名頂替症候群放 & 學習鋼管舞

學會愛自己,四十歲後的自我接納之旅



在大名鼎鼎的科技公司上班,這應該是件令當事人感到驕傲的事情,但是為什麼在矽谷卻有高達70%的科技人在面對這種稱讚時卻感到莫名羞愧?這股羞愧的感受其實是源自於「冒名頂替症候群(Imposter Syndrome)」。


我所挑戰過最困難的事情,並不是當三個小孩的媽或兼顧職業婦女的角色,也不是快四十歲才開始學鋼管舞,更不是中年再回哥大攻讀學位。我認為近十年來自己挑戰過最困難的事情,就是「自我覺察與接納」。


如果你是一個在面對失敗時會嚴厲譴責自己的人,或者你時常覺得自己沒有別人認為的那麼好、擔心自己的「偽裝」隨時有可能被發現者,那麼以下的分享或許會對你有些幫助;如果你是屬於完全不知道我在說什麼的人,我想說聲恭喜你,因為你不需要面對這個棘手難題,但是或許今天之後你可以體會到你身邊的人面臨的一些看似不符合邏輯的困境。



曾是不可一世的海歸派


先介紹一下我自己的背景。我在13歲之前一直是個土生土長的台北人,13歲後遷居美國,在敏感的年紀接收各種不同文化以及價值觀差異的衝擊,大學時期我在Barnard College (哥倫比亞大學的女校學院) 主修心理學與社會學,畢業後有十年的時間待在美國 Publicis & Hal Riney廣告公司擔任媒體策畫,直到30歲才回到台灣。


客觀地說,這些經歷其實並不差,而我也不諱言,剛回到台灣的我是自信滿滿、不可一世的。


2003年,我在台灣創立了百彥餐旅行銷整合,幫助台灣的餐旅業者統合行銷與人力資源,2015年,除了公司的營運之外,我同時接任開平餐飲學校的國際部主任,推動雙語教學並幫助學生開啟國際視野以及跨文化的接軌。


我一直以為自己是樂觀又愛搞笑的人,這十幾年的時間,我歷經了創業、為人母、加入家族事業又選擇離席等重大的人生轉折,生活中除了為經營的事業打拼奮鬥,也要兼顧其他角色(女兒、妻子、媽媽、姊姊、媳婦、朋友等) 所帶來的責任。從很多角度來說都算得上「人生勝利組」我卻在某段時期經歷了一起床就想掉淚的低潮。



大爆發:冒名頂替症候群


三年前,就在萬聖節的前一天,我參加了女董事協會的聚會。在聚會上好姊妹們分享各自公司的近況,記得當時心裡在想「大家都好厲害喔!我實在不夠格在這裡,事業上面我真的得多加把勁!」


第二天早上剛好是我擔任學校的愛心媽媽,要去萬聖節的發糖活動。到了跟老師寒暄過後,老師忽然來了一句:「我覺得你的小孩好可憐喔!妳太少陪伴他了啦!我覺得他這麼皮都是因為你們太少陪伴。」


一直到發完了糖,我壓抑許久的情緒終於潰堤,我跑到學校對面書店的洗手間大哭了一場。當下的我心想,我真的很差勁,做媽媽也做不好、工作也做不好,我到底做什麼能達標?我怎麼這麼糟糕?


我做任何事情都感覺自己很失敗、不敢施展拳腳,即便被稱讚,也都懷疑別人是否看走了眼;而跟女董事協會(WOB)成員們比起來,自己經營的事業簡直小巫見大巫,我憑什麼在這裡打滾?看著臉書上的朋友,怎麼每個職業婦女兼媽媽都可以又運動又做義工、身材好人又漂亮,生活這麼多采多姿又游刃有餘,而我到底又在幹嘛?



不合理的鞭策自己 只會讓情況更糟


歷經情緒大爆發,但再怎麼說也是在社會混過好些年了,我將眼淚擦乾,一如往常拾起我最拿手的邏輯,做了自己的能力盤點,將自己認為還能更進步的地方都列出,決定化悲憤為力量,更努力工作、做更稱職的媽媽,也決定要多做運動、多參與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那段時間,常常從充滿鬥志的「Yes!我要加油!」到悲傷沮喪的「我怎麼還離目標差這麼多,我是不是真的不夠好」情緒起伏之大,讓我開始懷疑自己是否提早經歷更年期了。



看別人不順眼 其實是對自我不滿的投射


會求救,是因為我開始感受不到喜悅,連看到孩子時我都只想到責任、義務與焦慮。我愛我的孩子,但是讓我嚇到的是我感受不到那份愛。那時的我什麼都不想做,但又覺得不能不做,嚴重的時候走著走著就會掉淚,這個時期的我易怒、退縮,並且看誰都不順眼。


  • 我的工作沒進度,看到小孩功課沒進步就火大。

  • 我放棄的幻想與夢想,聽到有想像力的人講話就火大。

  • 朋友分享情緒時,我沒耐心聽,覺得Just be like me and tough it out!


我尤其看大女兒超不順眼,因為她跟我超像,簡直就是原始版的我。她超樂觀,覺得人生就是要過得開心,她覺得自己很棒、很美,但在我眼中她就是比我還「圓潤」,而且允許自己懶散。


發現了嗎?她就是我的原始版,而我卻無法接納擁有這些特質的自己


同時我也出現了個念頭:我是不是不要再去參加女董事協會(WOB)的聚會了?幸運的是,當我將這個念頭以及背後的原因告訴了協會的姊妹們,卻意外的得到許多支持、回饋與肯定,這讓我感到十分安慰,也讓我在如此低潮的時刻重拾了一些對自我的肯定。



人必先置於死地而後生:我的轉淚點 


45歲時,我想要推動很多教育上面的改革,可是校內校外有好多阻力,我意識到自己情緒起伏很大,感覺自己像是被掏空了(也胖了好多!),我心裡渴望改變.剛好發現哥大的組織心理學學位一年只要到紐約五次,於是決定重返母校,(因為記憶中的紐約跟那段時光都好開心,每天都很充實,也是為自己努力而活的地方。)除了給自己訂下目標之外,也希望學習如何有效推動改革,讓別人願意改變。因此Executive Masters Program in change leadership(改革領導)就成了我研究所的主修。


如果你看過很多big budget Hollywood movies,聽到這裡你可能就猜到,故事女主角最終發現需要改變的其實是自己,然後你就猜對了。


我們的課程裡提到,如果要做為一個change agent(推動改革的人),首先你要先認識自己是個怎麼樣的領導者,我們做了很多評量,包含心理學,還有360 feedback等。教授為我們每個人都安排了一個executive coach,而我的coach是Sarah Brazitis,她是哥大心理系的教授,她看了我所有的評量跟我談了一會就說:妳是心理學背景的人,你知道positive reinforcement很有效對吧?那妳為什麼都用逞罰、批判的方式對自己說話?為什麼你不用更正面的方式呢?這時候好像我頭上的燈泡就亮了!


是啊,為什麼我老是覺得自己不夠好?為什麼我老是專注在自己的不足?這個OS到底是哪裡來的?我為什麼要這樣對自己呢?



外在的價值觀 不該是你檢視自己的標準


在13歲這個尷尬年紀移民到國外,造就了我在進入新環境時,能夠迅速了解不同價值觀的能力,並且能很快的想辦法融入和表現,讓大家可以接納我。


在孩子就讀的學校,家長群互相比較小孩的教育跟表現,或是自己的事業、學歷;而一群人妻在一起也不外乎討論身材、討論老公的成就等。這是許多人的生活日常,但是一不小心就會內化外面的一些價值觀,於是也拿這套價值觀來檢視自己,將之無限放大。


覺得自己不夠好,這並不是沒有好處,當我聽到別人說「妳對自己要求太高了啦」,我覺得是一種稱讚,這讓我聽起來像是個很「上進」的人,也一直以為這會是讓我更好的原動力,沒有什麼不好的,但是更多時候你會因此卡住,因為這是有條件的接受與愛自己,所以一旦你失敗了、沒做好時,就會再度責怪自己,把自己壓的喘不過氣。


我們常常內化其他人的價值觀,而這些「其他人」又是誰呢?他們不是你,你也不是他們,你更不該時時刻刻讓那些外在的角色成為人生的羈絆。


我與我的coach Sarah談完之後,我才覺察我真的對自己很狠毒,我用我內化的那些多層標準在看待自己,也將對自己的不滿投射到周遭的人身上。



You may fail at something, but you are not a failure.

我頭上的燈泡忽然亮了,我終於懂為什麼大家要說「對自己好一點」、「be more compassionate to yourself」、「#selfcare」。


我也慢慢的從每天的反思中發現,我面臨到很多問題的根源,是來自於我的Imposter Syndrome:


1. 就像剛剛說的,我有時候會想要逃避:因為人都有個生存的保護機制,我們會逃避讓我們不開心的事情,所以當我遇到面對他人時會感覺「我不夠好」的情況,那麼就是我想躲避的開始。


2. 生存法則是「戰鬥或逃跑(fight or flight)」 我們可以用理智去克服想要「逃跑」這件事── 就是壓抑自己的恐懼,但你就是把自己的身體調整到fight or flight戰鬥模式,而長期的緊繃讓我的身體出現問題,例如失眠,我的營養師也告訴我,對於甜食的需求是來自於我「想要被愛」的感受(comfort food)。


3. 影響職場上的表現:有的時候過度積極、過度的想被看到,在某些場域會因為想要求表現而犯錯,這個錯又更證實了我對自身感到的不足,It’s a self-fulfilling prophecy。


4. 影響關係:心理學中有一個概念是projection (投射).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人格特質,但是你會發現人跟人的應對是因人而異,當你很用力的在壓抑自己的某個特質,但卻看到別人身上竟然有這個特質的時候,你會非常反感。例如:

  • 我瘦不下來,看我女兒變胖就火大:「怎麼吃東西都不節制, 不會怕太胖被人笑嗎?」

  • 我的工作沒進度,看到小孩功課沒進步就火大:「考這麼爛你都不怕老師罵嗎?」

  • 我放棄了幻想與夢想,聽到有想像力的人講話就火大:「講這麼多有的沒的,到最後做不出來別人以後還會信你嗎?」

大家有發現這上述這三件事情的共通點嗎?

  • 我身邊每個人怎麼都這麼多問題、這麼多需要改進的地方!

  • Rely on其他人的價值觀,而這「其他人」又是誰呢?

  • 這些「問題」都是我對自己的不滿。

不接受自己的結果,就是將身邊的人兩極化。不熟的人被我美化並當作學習目標,但我永

遠無法達到他們的標準;而在我身邊的人,我就會將自己的問題都投射在他們身上,在每

個人身上都看見自己的不足,我看不到自己的優點,也就沒有辦法好好欣賞別人。


像個很爛的電影劇本,我把人簡化成one dimensional characters。當然我還是有點修為,

這內心的想法不會這麼直接的說出,但是人都是敏感的,這樣的氛圍身邊的人多多少少感

受的到。

  • 被我美化的人在我身邊備感壓力,他們不願意顯示他們脆弱的一面。

  • 被我投射的人只想遠離我, 因為我只會叫他們要更進步。

最近大家常在推廣的Diversity Equity and Inclusion(DEI) 概念-我發現,當你沒有辦法

接受各種不同的自己時,你真的很難接受不同的其他人。 


5. 影響長相:

這個沒有明確的data,純粹是我的觀察。我的營養師很神,他總是可以看我的臉知道我的心理狀態跟我這星期吃得好不好,正所謂戀愛中的女人最美,被愛的人,他就是會有一種glow,當你很愛自己時,你也會比較好看、比較有魅力。


為什麼我花了這麼多時間跟大家解說克服Imposter Syndrome的好處呢?研究顯示矽谷人大約有58%的人擁有Imposter Syndrome,但我猜很多人跟我一樣不覺得這是一個須要改變的問題,因為這是進步的動力,而且會擔心的事:對自己太好,會不會把自己寵壞變成廢人?不太可能的,因為改變一個習慣是很難的。



我怎麼克服Imposter Syndrome


改變自己的習慣是很難的,除了靠自己的反思與覺察,還需要靠一些人,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方式:


1. 坦然面對:這個我覺得可能要到一個年齡才能夠做到,就是個”人必先置於死地而後生"的概念。當我前陣子決定轉換跑道,怕我自己不再belong to WOB時,我向協會裡幾位理監事分享我的想法跟我的擔憂。

They were supportive and gave me very good tips. And some of them started to open up to me as well. The result: 跟大家更親近,更能be my authentic self。


當然,面對真實結果的可能是:人家真的覺得你不夠好,你的感受是真的,例如這裡可能是他們把我踢出協會,如果是,那麼也ok,因為我可以花時間在更需要我、更適合我的組織裡。


這個是最困難的,也是最極端的,所以你若沒有這個決心,暫時先不用嘗試。


2. 支持系統 Support system- Kweens.com

我很幸運有一群研究所的同學,大家因為有共同要讓自己成長的目標而凝聚, 因為我們都有一些心理學上面的共同語言,並且也一起經歷過各種性格分析所帶給我們的shock (e.g. 360 feedback/ EQ etc.),所以我們大家都有共識要hold each other accountable。


所以我們的支持系統並不是互相討愛,而是互相檢視我們是否又有自我傷害(self-sabotage)的想法。


3. 教練Coach:當然朋友不是隨時都有時間,這也不是他們專業的工作,所以有個life coach or executive coach(生命教練或是高階教練)是很有幫助的。


4. 鋼管舞Pole Dance:

開始學習鋼管舞純粹是偶然,在即將四十歲前,我想要嘗試自己一直覺得好像很好玩但是沒有試過的事情。我當時約了一群女朋友去,可能是因為大家一邊哀號一邊聊天的氛圍讓我很開心,我就連續去了一兩個月,這段時間自己沒有任何期待,也很量力而為。


在這裡我感受到久違的純粹的喜悅(pure joy),我不是因為大家對我有所期待才去學,也不怕別人看我不夠好,因為沒有人care 40幾歲的中年婦女跳鋼管舞,令我很訝異的,是我從中間找到both心理跟身體的力量。


Ending:

希望今天我分享了我的心路歷程後,你可以了解:

1. Imposter Syndrome (冒名頂替症候群)為什麼是你成長的絆腳石。

2. 有什麼方式適合你嘗試。

3. 如果你沒有這個問題,你如何能夠協助你身邊有這樣問題的親朋好友、同事 / 長官與下屬。


最後祝福大家:找到屬於你自己的鋼管舞、自己的pure joy。


記得:對自己好一點,You are enough。



(本文摘錄自B Consulting創辦人夏瑄澧 在2020 Google Taiwan Women Month的演講內容)


366 次查看0 則留言

コメント


bottom of page